近日,蕪湖造船廠新投資建設的船體加工智能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。這條貫穿“火焰/等離子切割—預拼板—正/反面焊接—自動劃線與縱骨吊裝—縱骨安裝焊接—人工修補打磨”全流程的自動化產線,將以數字化、智能化重塑車間生產模式,推動產能、成本、質量三大核心指標實現跨越式提升,為該公司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強勁動力。
作為車間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,智能生產線精準錨定2025年生產目標,投產后能夠月產平直板片增至253個(平直分段占比40%),較原有月產能(約200只)提升超25%。通過引入機器人雙班作業(yè)模式(月產最高260片),配合輥道智能流轉系統(tǒng),生產線實現“人換機不?!钡倪B續(xù)作業(yè),大幅縮短訂單交付周期,有效破解旺季產能瓶頸。
- 質量提升
生產線集成智能工位與數字化管理平臺,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質量數據閉環(huán)體系。機器人自動完成切割、焊接、劃線等核心工序,僅末端修補打磨保留人工干預,板格平整度控制在≤2mm,焊接變形精度與表面成型質量顯著提升,質量廢返率大幅降低,質量成本減少5%以上。實時采集的加工數據與質量參數,形成“標準可追溯、問題可預警”的智能管控模式,為客戶提供更精準的品質保障。
- 降本增效
生產線以“自動化替代+技術革新”雙輪驅動,實現全鏈條成本優(yōu)化:通過重構人力配置,單班作業(yè)人數從35人精簡至20人,雙班年節(jié)約人工成本達300萬元(按人均年成本10萬元計);激光跟蹤焊接技術(精度±0.15mm)使焊材消耗減少23%,機械矯平工藝替代傳統(tǒng)火工矯平,年節(jié)約乙炔氣體費用26萬元,同時焊接熱輸入量降低23%帶動月耗電量同比下降,綠色制造與成本管控實現深度融合。
- 滿足柔性生產需求
該產線數控系統(tǒng)支持快速調整加工參數,當需要切換不同規(guī)格的船體構件(如不同尺寸的板材、不同間距的縱骨)時,只需修改程序參數,無需大量調整設備機械結構,相比傳統(tǒng)人工產線更易適應多品種、小批量的生產需求,增強造船廠對訂單變化的響應能力。
目前,加工車間生產從“分段離散”轉向“連續(xù)智能”,工序銜接效率提升超30%;同步推進的員工數字化技能培訓,正推動操作團隊向“智能運維”角色轉型,人力價值從重復勞動中釋放,聚焦設備監(jiān)控、數據解讀等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。此外,機械矯平、節(jié)能焊接等技術的應用,年減少乙炔使用量超18噸,用電效率提升23%,助力車間向低碳制造邁進。
自2017年以來蕪湖造船廠致力于推動“造車思維造船”思維模式變革,通過汽車行業(yè)的降維帶動造船行業(yè)的升維,加速“智能化造船”進程,逐步實現機器代人。從2019年9月,加工車間建成行業(yè)首套多工作臺、離散非標組件自動焊接工作站,6年期間陸續(xù)建成智能下料中心、管加工自動化生產線、小組、中組、大組立焊接產線、智能下料車間、智能部件焊接車間、智能倉儲車間等智能化生產設備,用“小步快走”的方式,逐步推進百年蕪船綠色智能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之路。
蕪湖造船廠將以加工車間智能化升級為未來五年“智能智造”戰(zhàn)略起點, 聚焦打造行業(yè)標桿示范場景。重點建成智能化船體車間,實現車間MES系統(tǒng)初步上線運行,致力構建集高效產能、精準質量、綠色生產于一體的智能化示范場景,為精益生產提供硬支撐,并形成可復制的技術方案,為后續(xù)數字化升級奠定基礎、提供參考。 推動自動化產線向智能化全面升級,構建統(tǒng)一數據平臺,實現全廠級業(yè)務互聯互通,打通信息孤島,提升協同效率。最終實現關鍵制造單元的“自主決策”能力與整體制造流程的“自組織”協同優(yōu)化,全面提升制造效率、敏捷性與核心競爭力,推動傳統(tǒng)船舶制造業(yè)的智能化全升維。